守护“异乡人”:国际视野下的凤凰网文创,持续关注海外留学生

 意.jpg 

 

 

1.jpg

 

 

美国《财富周刊》 报道

 

近日,世界新闻门户网站《世界新闻网》、《财富周刊》、及覆盖欧美(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)的《前沿播报》,美国《NNT》、《The Next Daily》,来自北美的《趋势》、《前沿思考》、《世界内部消息》,覆盖北美和台湾的《真实世界》以及在东南亚地区较为流行的《亚洲日志》和《吉隆坡之声》(曾获马来西亚全面资讯最佳媒体),《聚焦吉隆坡》等综合媒体。新加坡的《新闻网》、东南亚综合新闻网站《早间新闻特派》,国际新闻资讯媒体《国际在线》,《每日报纸精选》,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热点资讯新闻媒体《亚洲热点》。马来西亚各新闻网络媒体《大马之声》、《马来西亚之心》、《报纸》、《马来西亚角》、《大事件In the headline》,连同国际商业金融新闻资讯媒体《BursaKL》、服务于东南亚印度裔群体的综合性资讯网站《印度询问者》与泛东南亚地区时政新闻网站《东盟新闻全知道》、《越南报道者》、《亚洲变动》、《法制泰国》,《亚洲脉搏》等数十家国际知名媒体广泛报道了数条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相关新闻。据悉,这是由中国凤凰网文创发起并持续报道的议题,旨在关注疫情中的海外中国留学生,这个不容忽视的“异乡者”群体。

 

这场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疫情,谁都无法置身事外。目前,“疫情下的海外中国留学生”在国内主流网站以及留学生社群进行传播,并收到了来自德国、葡萄牙、日本等国家多个读者的来信投稿,他们纷纷期待凤凰网文创频道能够继续坚持客观立场,积极呈现出后真相时代的复杂性与多样性,为全球华人及关注华人议题的受众提供看世界的不同窗口

 

2.jpg

 

国际新闻门户《世界新闻网》报道

 

2020年初,一场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,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席卷全球。许多地区的人们从边缘渐渐走入风暴当中,从旁观者的身份转变至亲历者

 

3.jpg 

 

覆盖欧美(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)的《前沿播报》报道

 

 

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“高学历流动人口”,疫情下的海外中国留学生故事,也引起网络舆论的关注。风眼之外时,他们中一些人遭受过“隐性误解”;成为风暴中心后,他们焦虑与希望并存;如今,他们中又有不少人在纷纷推动“破冰”,成为全球抗击疫情中不容忽视的青年力量。

 

知名华语媒体“凤凰网”旗下的凤凰网文创频道(https://cci.ifeng.com),自疫情以来,全程关注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所思所想,通过西欧、东亚等地区的海外通讯团队和志愿者,征集不同国家地区的真实个案故事。

 

就目前凤凰网文创频道征集的十余个故事来看,这些珍贵的个案呈现出不同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与交融。凤凰网文创频道的这个选题,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情怀。

以下文中内容节选并翻译于中国凤凰网文创的独家报道:

https://cci.ifeng.com/c/7u2AsS6OGLA

https://cci.ifeng.com/c/7ubC9aLKLTs

https://cci.ifeng.com/c/7uo6CLHhEN

 

4.jpg

 

美国《NNT》报道 

 

 

1、大馅儿,纪录片导演/摄影师,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研究生

疫情刚爆发的时候,我身边在伦敦留学的朋友们开始着手向国内运送救援物资的工作。因为标准不同、对接沟通方面的问题,物资从国外送到医护人员手上,可以说是困难重重。他们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,还要同时顾及自己的学业。因此在物资最紧缺的那几天,他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。

 

当时我刚好也很忙,没出什么力,感觉心里很过意不去。后来,身边又陆续有了华人受到歧视的现象。我和朋友们开始讨论怎样减少这种对立的情绪,更好地帮助中国留学生去应对。

 

当时很多留学生会被问,“你们中国人都吃蝙蝠吗?”,这跟之前“中国人吃狗肉”的刻板印象如出一辙。我们在SOAS(伦敦大学亚非学院)办过一个活动,请了一位研究食品史的博士来,从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刻板印象为何存在。同时,也想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,让大家能够讲述自己受到歧视的经历以及分享一些应对方法。

 

我们还一起做了一份针对非中国学生的传单,内容主要是疫情期间和中国学生相处的do's and don'ts(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),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的尊重

 

5.jpg

 

 

在这个过程中,我突然想到,我自己是拍片子的,可以用这种影像化的手段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事。视听语言是一个更适合我表达想法的方式,相比文字,它更加直接,也更容易被理解。而且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些值得被记录下来。所以就跟朋友们商量了一下这件事,她们都很支持。于是我很快做了一个纪录片的拍摄计划,发到社交网络上,大家也都热心地帮我传播。

 

6.jpg

 

 

后来非常多的人联系到我,仿佛因此认识了全伦敦学纪录片的留学生,有种一呼百应的感觉。他们都希望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还有一些人是为身边的朋友受到歧视而不平,主动加入拍摄团队。最让我惊喜和感动的是,通过这次拍摄,把很多平时不怎么联系和交流的人也凑到了一起。

 

 

从开始征集到现在将近两周,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拍摄团队,有二十几位拍摄人员,还有人负责字幕和翻译的部分。他们大多数在伦敦,海外各个国家的也有,有高中生,也有已经毕业工作的人,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帮忙。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素材的收集,准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。

 

我觉得,首先得让大家清楚自己在面对什么,然后怎么去应对这种歧视非常重要。所以影片不仅仅是记录同学们受到歧视的现象,我们也会去请到一些学者,来讲述这些歧视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是什么,同时也想给大家一些如何自我保护的建议。

 

目前,几个公众号都来联系我,说可以帮我推广。但我更希望在国外的一些频道上被看到,也想借这部影片建立一个对话的机会,让中外文化能有更多的交流与了解。

 

(大馅儿接受凤凰网文创皮电脑电话采访的时候正在超市里,期间,一位外国阿姨看见她之后,一脸惊恐地绕路走开了。)

 

2、Nora 东京 24岁 “就怕这种恐慌的生活没有尽头”

1月底疫情在国内爆发的时候,已经有人开始买口罩自己囤货了,但大家整体都还比较冷静,觉得不会那么夸张。真正慌的时候是发现“钻石公主号”上感染率特别高、东京也出现了零星的确诊案例的时候。

 

在日华人普遍不信任这些数字,他们认为真实的感染者绝对不止这些。比如,有一个在NTT DATA(日本电信电话公司)工作的职员在发病后依然坐地铁上班,东京地铁人流密度非常大,理论上已有不少人被他传染。

 

现在的日本,确诊非常非常难,我公司的前辈发烧咳血,他自己怀疑是新冠肺炎,去医院要求做检查。医院只给他开普通的药。

 

要做核酸检查必须给保健所打电话。而保健所进行检查的标准非常严苛:必须要有武汉接触史等。如果不符合条件,保健所就“打太极”。最后前辈只能回去。

 

在日华人对疫情的警惕性比较高,我觉得有两个原因,第一个是他们和日本当地人信源不同,华人的信息基本和国内媒体同步,比日本媒体快不少;第二是日本人日常工作压力非常大,没有什么精力去关心生活之外的事

 

7.jpg

 

覆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24小时全天候综合新闻网站《早间新闻特派》报道

 

现在形式日渐严峻,日本当地人也逐渐开始重视。日本放送协会(NHK)2月9日发布了首部疫情相关的纪录片《疫情会扩大到何种程度,紧急报告新冠肺炎》,用54分钟的节目,让大家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相。

 

有个在杭州生活了八年的日本同事,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和我说,新冠疫情爆发是因为中国人平时生活习惯不够卫生,过了一周再和他聊起来,他只觉得日本要完蛋了。

 

这次疫情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经济,现在股票跌了,因为疫情,日本的就职活动(应届生求职会)也在陆续取消,我今年刚毕业的朋友特别怕找不到工作。

 

我身边有一些已经回国避难的朋友,但更多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离开的人——有的人在日本已有稳定工作,或者已经买了房子定居,生了孩子。要他们放下日本的一切跑回中国,根本是不现实的。

 

我和伴侣也不打算回国,最大的原因是家里的猫咪。它很胆小,如果飞机托运容易出现应激反应。而且就算公司能让你请一两个月的假期,谁能保证之后情况能变好呢?

 

我平时就有囤货的习惯,物资现在是充足的。但心里还是恐慌,不知道这个状态还要持续多久,不知道要防多久。囤物资也不是长久之道,就怕这种恐慌的生活没有尽头。

 

 

生活还是要继续的,我现在有种感觉,这次事情之后,大家会觉得平时的烦恼都不是烦恼。

 

8.jpg  

 

获得马来西亚全面资讯的最佳媒体之一的《吉隆坡之声》报道

 

3、Luna,26岁,湖北武汉,英国格拉斯哥,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在读

 

我一直生活在不受控制的恐慌和焦虑之中。1月初回到英国,中国的疫情突然爆发。而我又感冒了,第二天联系了医生,接受了核酸检测,并开始居家隔离。

 

英国整个检测过程非常完善。现在英国直接联系NHS(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)就可以了,询问情况后,帮我挂号先做初步评估,再去做检测。医院专备房间给我做检查,并被通知可以回家隔离。期间,每日两次电话询问我的病情进展。

 

我印象深刻的就是:离开时医生带我从后门走的。出门的时候,医生说他要把口罩摘下来,让我离他稍微远一点,他在前走,我在后跟着。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口罩取下来?他说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他不希望就因为这个事情,打扰到我的隐私。

 

等结果时非常痛苦,面对人情冷暖,内心也是五味杂陈。尽管检测结果是阴性,但导师和同事还是希望我在家多待一两周。复诊时和医生提到了这个情况,他表示这很无理,专门为我写了担保信,说我没有任何传染病,没有理由让我不去工作。

 

9.jpg

 

美国《The Next Daily》报道

 

 

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。他们不能想象,一个比伦敦三倍大的城市,公共交通完全停止,很多超市都关门,里面的人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?

 

我的一个同事听完我描述的情况后,很真诚地说:武汉人真的为了全世界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。这番感同身受的感慨,让我在挂念身在武汉的亲朋们的同时,备受安慰。

 

10.jpg

 

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官方微博报道

 

 

《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》称,这次的新冠病毒实际上是“信息流行病”——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来自全世界的信息和谣言,人们很难获得真实信息,这就加剧了恐慌、种族歧视以及对希望的渴求等。这场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疫情,谁都无法置身事外。但在危难时刻,“人”的概念显得尤为可贵,每个个体都应该作为一个生命被尊重,而不是种族、地域等种种加之于我们的身份。抛开那些积习难改的成见,在保护自己的同时,我们或许更应该试着去打破那些对立,构建对话的桥梁。

度假.jpg

未命名-1.jpg

意动3.gif

 

意游杂志宣传页.jpg

 

商务合作.jpg

1的副本.jpg

2的副本.jpg


  3

网站首页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
Copyright 2015-2016 © Enjoyable Travel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15015133号-1